返回第九章 刘表的贡献(卓伟之才)(1 / 2)品襄阳首页

三国是乱世,乱世出英雄。

刘表的人生之路并不顺畅,快五十岁了,才开启王图霸业。特别是刘表入主荆州后,将荆州州治迁移到襄阳,襄阳从南郡边鄙小县一跃成为南方荆州首府,隆重登上历史舞台,彻底改变历史地位。与此同时,对刘表也存在“好谋无决、守成无能”的负面评价。如何评价刘表,就成为了一个很严肃的大问题,总体可以分为两种意见:

一、草包说。认为刘表不过是个草包。

受到《三国演义》书籍和影视剧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刘表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失败者。易中天教授更是在《品三国》一书中将刘表称为“漂亮的草包”。

有没有证据呢?有!

据《三国志·刘表传》,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衆,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为了争夺北方地区的统治权,曹操和袁绍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为了能够彻底击溃曹操,向驻守在荆州的刘表提出了“两面夹击曹操”的战略。有意思的是,刘表答应了袁绍,但却不真的发兵,同时也不帮助曹操,企图保存实力,坐江汉之间,静观天下变。

《三国志·刘表传》,保江汉间,观天下变。

官渡之战,是天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对历史进程有着决定性意义。假如没有发生许攸一气之下投靠曹操、献上乌巢之计、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这个偶然事件,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在这个关键时刻,“带甲十余万”的刘表选择曹操,或是选择袁绍,都将对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遂不供职贡,郊祀天地,居处服用,僭拟乘舆焉。

但遗憾的是,刘表选择了“谁都不帮”,保存实力、作壁上观。有人说,这不很高明吗?“坐山观虎斗,代收渔翁之利”,比大英帝国玩的光荣孤立政策早了1600多年。

大英帝国执行光荣孤立政策,是因为:地理上有英吉利海峡阻隔了欧洲大陆,综合实力上能够与欧洲任何单一大国一较高低。

而荆州地理上紧邻南阳郡,虽有号称“铁打的襄阳”这座城池据守,但并无天险阻隔;刘表集团综合实力上远不如袁绍、曹操任意一方。

所以,刘表的“坐上观虎斗”,看似高明,实则愚蠢。

当时,刘表帐下的从事中郎韩嵩和别驾刘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刘表的战略失误。

韩嵩和刘先劝说刘表:“如今天下豪杰竞起,曹操与袁绍两雄对峙。匡护汉室,重振社稷的重任,很大程度上要由将军来承当。将军要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可乘眼下这两雄相争之际,找机会建功立业;如果不愿意这样,也应该在两雄中选择贤明者而依附之。以您拥有现在的十余万精兵强将,怎能在两雄相争中坐而观望呢?再说看到贤者力量较弱不肯相救,答应别人的事又不去做,日后曹、袁两方的怨恨不是都要集中到您身上吗?曹操将军是雄才大略之人,天下有识之士多归附于他,他战胜袁绍大概是不成问题的。等他打败袁绍回过头来出兵江汉,恐怕将军您是无法抵挡的。因此,我们为将军您考虑,您不如以整个荆州归附曹公,这样曹公他必然感激您的诚意,以更大的仁德来报答您。您可以避开战火灾难,长期享受和平安宁的富贵生活,子孙世代也能把您的地位继承下去,我们觉得这对于将军您,实在是个万全之策啊!”

据《三国志·刘表传》,表大将蒯越亦劝表,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

持类似观点的人,还有蒯越。蒯越也以类似这样的话劝告刘表。刘表拿不定主意,怎么办?就派韩嵩到曹操那里一探虚实。韩嵩返回荆州后,极力陈说曹操如何有威有德,非他人可比,反复动员刘表下决心归附,还劝说刘表把儿子刘琮送到许都去充当人质,以示诚意。刘表反而怀疑韩嵩为曹操游说,大怒,要把韩嵩拉出去斩首。同时,令人严刑拷打韩嵩的随从人员,直到把人打死,也没得到韩嵩私通曹操的口供,这样韩嵩才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韩嵩、刘先和蒯越对天下战略局势的分析,以及向刘表提出的建议,是十分理性客观、中肯可行的。不过很遗憾,刘表既没有趁曹操袁绍“两雄相持”之机,行争霸天下之事;也没有依附其中一方,助其一臂之力;更没有“举州以附曹公”,做个彻底的投降派。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刘表传》中对刘表评价道:“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很显然,无论谁打赢了官渡之战,等待刘表的,只能是灭亡。

八年后,也就是建安十三年,统一北方的曹操亲率大军征伐刘表,还没到荆州,刘表就病逝了。

据《三国志·刘表传》,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刘表是幸运的,没有亲眼看到荆州覆灭那一天,并将这个选择题留给了他的儿子刘琮。刘琮没有他父亲刘表的选择困难症,很快就作出了选择——投降。曹操兵临襄阳城下,在大将军蒯越、从事中郎韩嵩和东曹掾傅巽等人劝说下,刘琮举州投降了曹操。

据《三国志·刘表传》,越、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琮曰:“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巽对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将军自料何与刘备?”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愿将军勿疑。”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

值得注意的是,陈寿在描写完刘表与韩嵩、刘先和蒯越的对话后,插播了一条广告:

“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三国志·刘表传》)

乍一看,这句话与上文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上文一直在说刘表战略选择的问题。

其实,与上文有着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都在讲刘表“有才而不能用”。只不过前文相对详细,既讲了荆州战略选择,又体现了刘表“有才而不能用”,而“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这一句就显得直奔主题——单讲刘表“有才而不能用”。

成就王霸之业,离不开人才的辅佐。同时代,曹操用人方式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刘表的用人方式是“有才而不能用”。

成就王霸之业,需要清晰的战略规划。面对谋臣良将的建议,曹操总是能虚心接受,而刘表往往是“闻善而不能纳”。曹操虚心接受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的战略规划建议,开创了曹魏大业;刘表却不能接受韩嵩、刘先“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的战略规划建议,最终举州降曹。

有人说,荆州乃四战之地,无法作为争霸天下的根据地,是客观条件限制了刘表的野心。我们看一下地图,就不难发现,官渡之战时曹操所占区域不也是一个四战之地吗?开局都是四战之地,曹操的发展结果与刘表形成了鲜明对比。

还有人说,刘表起步太晚,统治荆州时已经48岁,年龄大了,不想再奋斗了!要说起步晚,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比刘表起步更晚。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一生颠沛流离,不得不五次改换门庭。刘表割据荆州时,刘备还寄人篱下,连个根据地都没有,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53岁的刘备率众围成都、劝降刘璋,才算拿下益州,有了自己的大本营。同样都是起步很晚,刘备的坚韧不拔、志向远大与刘表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以说,这些借口都不成立。

陈寿对刘表的“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评价还是很有道理的。

二、英雄说。当然,也有人认为,其实我们搞错了,刘表是个大英雄。比如说,《三国演义》中有个经典桥段——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

曹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

在这个对话中,刘备称赞刘表“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可为英雄”。

精彩是精彩,不过很可惜,这都是罗贯中想象的,正史并未记载曹操与刘备有过谁是天下英雄的对话。罗贯中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春秋笔法,贬低各路诸侯,凸显曹操霸气侧漏,表现刘备韬光养晦。

历史上,能够称霸一方的、能够留下姓名的诸侯,绝对不会是碌碌无为之辈,绝对拥有异于常人之处。

我们来看看,刘表是如何一步步统领荆州的。

东汉末期,地方豪强势力强大,中央政府软弱,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逐步建立起了以刺史为地方最高长官的制度,以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加之皇室对异姓者心存戒备,于是最大程度地启用了刘氏宗亲。刘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步步成长,最终出任了荆州刺史。

这里,有必要做一个介绍,刘表青年时正逢“党锢之祸”。在前边我们介绍过,他曾参与过太学生反对宦官的活动,因此被列为“党人”,遭到追捕,四处逃亡,而且一跑就是十六年。直到发生黄巾起义,汉灵帝为防止党人趁机起事,才解除党禁,并将党人中的一些代表人物笼络进入朝廷当官,其中就包含刘表。

后面宦官集团倒台了,董卓入朝执政,为笼络人心,积极为原来受迫害的党人平反,拉拢蔡邕等人,刘表因此咸鱼翻身,特升任北军中候。

董卓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终于激起了关东诸侯组成联军来讨伐他。长沙太守孙坚也响应号召,挥师北上,先是逼死了与他早有矛盾的荆州刺史王睿,到了南阳,南阳太守张咨拒绝供应义军的粮草,也被孙坚斩首。为了稳定荆州局势,刘表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荆州刺史。

刘表拿到的是一纸空文,怎样才能到荆州赴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