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孔明的入世(事君抉择)(1 / 2)品襄阳首页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亮开始在襄阳隆中耕读,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整整过去了十年。

这十年,诸葛亮从一个少不更事的翩翩少年成长为心系天下、“自比管乐”的卧龙先生。这十年,东汉王朝,分崩离析、群雄逐鹿,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云“一时多少豪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

这些英雄豪杰,推动天下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这些英雄豪杰,也是诸葛亮的潜在辅佐对象。

如果诸葛亮没有跟随刘备,他还可以选择谁呢?他会选择他们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看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还有哪些英雄豪杰在线。

除屯居新野的刘备外,一共还有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马腾、士燮、公孙康八位豪杰在线。

曹操几乎占领整个北方,公孙康占领东北的辽东,马腾占领西北方的凉州,张鲁占领西边的汉中,刘璋占领西南方的益州,刘表占领华中的荆州,孙权占领东南的扬州,士燮占领华南的交州。

也就是说,诸葛亮如果要出山成就一番伟业,大概只能从上述九位豪杰中选取一人辅佐。

首先说曹操。

时间回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听从荀彧建议,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曹操所占区域地缘条件并不好,以许昌为中心,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和占领河内的张杨,东北方是占领辽东的公孙度,东边占领沛县的刘备和占领徐州的吕布,东南方是占领寿春、庐江、九江的袁术和占领扬州部分区域的孙策、王朗,西南方是占领南阳的张绣、占领汉中的张鲁和占领益州的刘璋,西边是占领长安的李傕和郭汜,西北方是占领凉州的马腾,应该说当时曹操所占领区域地缘条件比后来三国鼎立时的荆州还要差,直接接壤的敌人一共有8个,说“强敌环伺”毫不为过。

然而,曹操充分利用“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启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在诸葛亮耕读的这十年,曹操先是东征徐州、处死吕布,而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官渡之战,击溃“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绍,而后为了彻底剿灭袁氏残余势力(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解决乌桓入塞为害问题,亲征攻破乌桓。路过碣石时,曹操诗兴大发,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曹操已占领冀、并、幽、青、兖、豫、徐七州和司隶,除辽东和西凉外,一统北方,虎视南方。论军事实力、综合国力远在其他诸侯之上。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此诚不可以争锋”。

如果我们用现代公司来比喻建安十二年的曹操事业,曹操政权毫无疑问是当时市值最大的公司,一统江山的概率是最大的。曹操本人也是“唯才是举”(据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非常重视人才。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曹操呢?

有学者分析,可能基于以下几点:

一、政治理想不合。诸葛亮的理想是兴复汉室,这一点和曹魏集团的荀彧很像。而曹操随着实力的增长,野心也逐渐膨胀。在诸葛亮出山的次年(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丞相。自迎汉献帝至许县后,真正把持朝政的是曹操,汉献帝沦为了曹操的提线木偶。曹操虽然一生没有称帝,但在曹操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曹丕便逼汉献帝退位,终结东汉,建立了魏。正如周瑜所言:“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政治理想不合,是诸葛亮未投靠于势力最大的曹魏政权的根本原因。

二、曹魏谋士如云。曹魏政权的强大,体现在地盘、经济、人口、人才等很多方面。单就谋士来说,就有五大顶级谋士:

郭嘉(公元170年-207年),“十胜十败”之说(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说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提出者,制定征讨袁绍作战计划,确立曹魏军事集团智囊核心地位,“兵贵神速”理论提出者,曹操高度评价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荀彧(公元163年-212年),早年效力袁绍,料定袁绍不能成大事后投奔曹操,建议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使其收复兖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劝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县,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征战期间,主持后方事务,助力战胜张绣、吕布、袁术、刘备等,使曹操成为北方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势力。官渡之战,荀彧劝阻曹操退军企图,使曹军反败为胜。战后又建议曹操暂缓南征,乘胜追击袁氏,迅速平定冀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向曹操献计奇袭荆州。官至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攸(公元157年-214年),荀彧之侄,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曹操退兵,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献计声东击西,斩颜良诛文丑。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支持许攸袭乌巢,奠定官渡之战胜局、立下大功。为人周密低调,计谋百出,被称为曹操的“谋主”。

毛玠(?-公元216年),“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曹操战略规划提出者,开曹魏大业。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建立,官至尚书仆射。

贾诩( xǔ,公元147年-223年),赤壁之战前,贾诩劝谏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征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遭受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一举平定关中。曹丕登基,贾诩官至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灭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言动武,曹丕不听,征吴无功而返。

曹操有这些顶级谋士天团,诸葛亮过去恐怕也不好就业。所以,上海大学朱子彦教授在《舍曹联吴:诸葛亮择事奥秘》一文中认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志存高远,不仅想进入仕途,而且打算攀登政治权力高峰,但曹操那里已经是“拥百万之众”,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并没有诸葛亮实现位极人臣的可能。

三、屠杀徐州之仇。据统计,曹操一共屠杀徐州百姓三次。

第一次是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征讨陶谦,死者过万,史书记载“泗水为之不流”。

据《三国志·陶谦传》,“太祖征谦,攻拔十馀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第二次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夏天,曹操再次征讨陶谦,曹操再次屠城,史书记载“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武帝纪》,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第三次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吕布,来到曾经的屠城故地徐州,攻下彭城后,捉拿彭城相侯谐,再次屠杀人民,史书记载“屠彭城”三字。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曹操为什么屠杀徐州百姓呢?

一说为父报仇。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为陶谦所杀,于是曹操迁怒于徐州百姓。

据《三国志武帝纪》,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一说为政治军事需要。曹操屠的是“围而后降”的城。

据《魏书》,太祖征马超,文帝留守,使昱参军事。田银、苏伯等反河间,遣将军贾信讨之。贼有千馀人请降,议者皆以为宜如旧法,昱曰:“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启闻。”

通过屠城,一方面,形成巨大心理震慑,让守城将士放弃抵抗,出城投降;另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消灭隐患。(养活俘虏,浪费粮食;管理俘虏,容易哗变,让人头疼)

但无论是何种考量,与徐州人民结下深深的仇恨,是毫无疑问的。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徐州群众,纷纷向南迁移,躲避战乱,自然不会对曹操有什么好感。

基于以上三点主要因素,诸葛亮自然不会考虑投靠曹操。

再说孙权。

孙权出生于东汉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比诸葛亮还小1岁。

在诸葛亮耕读的这十年,孙权的经历可以分为两段:前半段,孙权已经进入军事“实操阶段”;后半段,孙权已经夸张到开始执政。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也就是诸葛亮耕读隆中的前一年,孙策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年仅14岁的孙权被任命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3年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17岁的孙权跟随兄长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收得庐江、豫章二郡,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也就是诸葛亮耕读隆中的第4年,孙权的兄长孙策遇刺身亡,18岁的孙权接替其位,成为东吴最高领导。

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危机四伏。孙权继位后,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宗室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宗室孙暠(孙坚之弟孙静长子)企图夺权,宗室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也伺机作乱。孙权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抗住了这一切,拜张昭为师傅,统御诸将,消灭李术,阻止宗室动乱,广招贤才,安定人心,稳住局势。甚至在诸葛亮读书的后几年(公元203年—208年),还有精力腾出手来三伐黄祖,吞并江夏,开疆拓土。这从侧面反映,孙权的统治已经趋于稳固。

至诸葛亮出山这年——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已经掌权7年,凭借长江之险,牢牢占据江东。

可以说,孙权是一个少年老成、雄才大略的主公,为何诸葛亮不投靠孙权呢?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东吴重臣张昭(字子布)向孙权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婉拒了。别人问为什么啊?答:“孙权是个好主公,但是观察他的度量,他能够重用诸葛亮,但不会充分发挥诸葛亮的才能,所以我不会留在江东。”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张子布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古往今来,很多人喜欢引用这一段话,来解释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孙权。

很显然,诸葛亮说这句话,主要目的是为了婉拒张昭的邀请,至于为什么婉拒、如何婉拒,实则是次要的。

用此段话解释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孙权,是不靠谱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诸葛亮说话时间点和诸葛亮身份。

据考证,诸葛亮与张昭的对话发生于赤壁之战前夕。当时,诸葛亮代表蜀国,陪同鲁肃前往东吴,共商抗曹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