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政期年上考书,君才端合应时须。
三公掾属多为相,两府郎官半是儒。
夜帐论兵银烛抚,春庭称寿綵衣趋。
苍生久堕巅崖苦,定有嘉言赞庙谟。
——元朝成廷圭《贺长洲县令尹马公除枢密院都事》
说起来,在华夏的数千年历史中,虽然枢密院并不是一个贯穿了很多朝代的机构,只不过是一个从五代时正式存在,宋朝沿袭,至明代终结的一个三朝机关,但枢密院这个词仍是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枢密院,作为华夏封建时代位居中央的一个官署的名称,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当时设立的不过叫枢密使,用来掌管文书之事,更多是作为一个内廷官职,并由宦官来担任枢密使一职。
在五代十国时的后唐时,正式组建并命名了枢密院这一机构,掌管枢密院的枢密使,作为辅佐宰相的官职,却能够与宰相一起分掌军政大权,正式成为了华夏历史上的最高统治机构之一。
作为继承了五代后周帝国遗产的宋朝,赵匡胤和赵匡义这两兄弟完全继承了后周的官制,并将其发扬光大,建立了“二府三司制”并彻底取消了宰相这一职位,当时的枢密院与“中书”这两个机构分掌宋朝的军政大权,其中枢密院管军、中书管政,合称“东、西二府”,是宋朝最顶级的统治机关。
至于与南宋同时期的辽国,在充分汉化后,也同样设立了枢密院这一机关,有所不同的是,将本为一体的枢密院一分为二,按照南北面官的区别,分别设立了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
作为入主中原的元朝,更是吸收了汉地的官制机构,同样设立了枢密院之一最关军事机关,并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甚至还兼管皇帝直属的禁军,战时,在主要战役方向设行枢密院,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统辖一方军政事务。
作为驱除鞑虏,再兴华夏的明朝,以驱散伪元为宗旨,大肆废除了元朝时使用的官制,因此,开国之主的朱元璋,彻底废除了枢密院之一机构,并改设了五军都督府来作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管理机关。
作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的枢密院,掌管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
可以这么说,枢密院的出现,完全是华夏历史上君相权利相争的产物,正因为枢密院的设立,变相的削弱了宰相的权利,从而加强了历朝皇帝对最核心的军权的直接控制力度,但是,却又由于很多皇帝并不懂军事,死抓着军权又不下放,造成了作战机制的僵化。
终宋朝一生,对外战争可谓是胜率极高,但可惜,却无法自由的进行追击并扩大战果,等皇帝通过枢密院下令时,早已经错过了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只能是十战九胜,却因一败而亡了。
而枢密院这一机构,更是成为了英国、泰国、日本的官方机构之一,尤其是泰国枢密院,更是能够在国王无法管理国家时,代行国王的职权,可谓是权势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