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尘封的往事(1 / 2)野岭迷宫首页

我一马当先,钻进密道,密道左拐后斜着往上不到七八米,再左转,又是一间石室,和下边的石室布局相似,也是正六边形的,只是略微的小了些。

我有些不解:“郭叔、于老师,你们说这里的密室怎么不设门,反而大开方便之门?”

刘云飞大大咧咧的,说话也不过脑子,“依我看啊多半是预算超资了,最后就给这门拆了,反正是骗死鬼,省一点是一点!”

我笑道:“刘云飞你就别瞎扯淡了,没看到下边那么多金砖,就是随便砸那么一两块就得是一道高级防盗门,至于这么寒碜连一道门都安不起吗?”

两位专家倒是说我提的问题有些意思,不过现在还不好下结论,先看看再说。

这间石室里同样绘着许多壁画,郭叔边看边说,从画面上看,一部分僧侣辞别将军,继续东迁。画面上开始出现了沙漠,僧侣们过着苦行僧的生活,用脚步丈量着佛法的广大无边和慈悲。直到后来,僧侣到达了汉地。你们看,从画面上那些不同的衣着,就可以看出当时汉地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僧侣很是尊敬。

当时汉地经济较为发达,当地居民主动修建了一些寺庙。从此,僧侣们不用风吹日晒的到处念经了,而是专门在新建的寺庙里念经,行善积德,由此感化了许多良民,不少都纷纷皈依三宝,修身化劫,最终度入了空门。

刘云飞看到这里,不知哪根筋搭错了,说:“这么说来,逃难的僧侣到底是做了件功德,那些光棍儿再也不用为娶不到媳妇儿犯愁了——可真是活菩萨下凡,救苦救难啊!”

郭叔哈哈一笑,说:“对于那些沉迷声色,以致掏空身体的人来说,倒也算得上是一种解脱。你们看这幅,从画面上不难看出,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下,外来文化渐渐被汉化。”

我接过话茬,说:“往后的画面里这种汉化更加明显,开始有专人将僧侣带来的经典翻译成了汉文,并逐渐普及。而且加上一些当地的宗教和信仰,教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密教徒不再需要到庙宇听法讲座,有的直接在家里潜心修行就可以了。菩萨认为,这样反而更方便,都不用管斋饭了。光干活,不管饭,到哪去找这样的美事儿!”

不过往后的画面突然变小,一幅壁画又被分为好几小幅。而且刻画极为简单,画面上只有三位僧侣继续东进,更为奇怪的是,每一幅画面季节都不同,而且三位僧侣的面孔也不一样。如此换过六七个场景,僧侣来到一片大草原上。当地王子热情的接待了他们,王子天天都把僧侣带在身边,饮食与共,尤其是升帐议事的时候,到处都有僧侣的影子,僧侣逐渐有了参政的权利。壁画在这里就完了。

郭叔说道:“从这间密室壁画里传递的信息来看,佛教徒一路东传到了汉地,并逐渐汉化,就连藏教经典都被译为了汉字。别看这不经意的变化,这在密宗发展史上非常重要,它为密宗在汉地和后来在北方少数民族中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受汉化影响,可以说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甚至深入到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密宗的汉化为其北传提供了先决条件。从不断变化的僧侣面孔和画面,可以理解为,密宗东传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很有可能跨越了好几个朝代,最后传到了草原上,并且受到草原民族的热烈欢迎,逐渐还有了参政的机会。这些和历史是大致吻合的,例如大元忽必烈时期的国师八思巴就曾是吐蕃高僧,后来受聘元庭,并受到重用,从而创造了蒙古文字,对元蒙政治文化,甚至对当时的汉文化都影响深远。再者更早的北朝也是个尊佛崇佛的王朝。”

于老师补充道:“历史上,佛教因其慈悲为怀,受到许多权贵的拥护。这样便于管理百姓,缓和各种矛盾,有利于安抚国民,使国民思想上有寄托,从而产生安全感。比如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东西,认为可以通过苦行隐忍,即便生前实现不了,也能在死后得到补偿,荣升极乐——这也算是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局限性了,这样的愚民思想,极其有利于权贵愚弄和剥削百姓,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刚开始,佛教到哪里都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