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八章 复社公子(1 / 2)晚明太子朱慈烺首页

朱慈烺以为,崇祯听了这话之后,会劝自己少事杀戮。

毕竟,在朱慈烺的印象中,崇祯是一个比较有“圣君”包袱的皇帝。

没想到崇祯皇帝停罢,只是笑了笑,说道:

“烺哥儿,你以为父皇杀得文官还少吗?这些文官不怕死,他们知道,朝廷离不开他们当官的,杀的多了,谁来为朝廷做事?更何况,魏阉当权的时候,杀得东林党可不在少数,现在朝中还不是东林一家独大?”

朱慈烺心说,自己的父皇可是“痛击自己队友”的典范,被他杀得人,十个里面倒有九个是真心帮着他的——不是真心帮着他的,他也杀不动啊。

至于文官们怕不怕死,朱慈烺根本不在乎。

用后世的思维来看,如果把大明朝廷看成一家公司,把文官看成员工的话,那很多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释了。

马克思说过,工人在面对工厂主时,他们的议价能力不只由他们自身的价值决定,还由市场上的剩余劳动力决定。

简单点说,就是能当官的预备队人数越多,那官员也就越不值钱。

这也是为什么明代的文官要抱团,要排斥非科举出身官员的原因。他们就好像后世美帝的医生和律师一样,先是成立了自己的工会组织——东林党,然后设置了自己的行业壁垒——科举考试,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明代的官员实际上处于一种供应紧缺之中,

就好比现在,如果朱慈烺坚持用进士为官,那就注定不可能杀太多的文官,不然这些空缺的位置一时之间由谁来填补?

可是朱慈烺如果放开禁制,大规模简拔秀才和举人为官的话,那哪怕朱慈烺把朝中的中低级官员杀个遍也不愁没人做官!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位帝王可以随意杀戮朝臣的原因之一。

明初的时候,科举并不是当官的唯一途径,除了科举,朝廷还可以通过国子监等手段来选官。所以明初的时候,虽然明太祖杀官如麻,可丝毫没有因此影响帝国的运转。

可是随着后面科举出身的进士们渐渐垄断了高等文官的来源之后,明代的官员们事实上增加了自己的议价能力,毕竟科举大考可是三年一轮,但朝廷却一日也不能没官。

后世读史之人,常常会发觉,明代的皇帝越到后面就越仁慈。

自万历之后,对官员即使是惩罚,也是以廷仗,罢黜为主,杀人的情况是越来越少见的。

这当然不是后来的皇帝心性发生了什么改变,实在是来官的渠道变窄了,不敢一次性杀人太多罢了。

到了“我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因为是异族当政,大量启用旗人为官,文官们丧失了垄断地位的保护,自然是被杀了个人头滚滚,只得乖乖跪下来唱征服了。

这也是朱慈烺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捅这个马蜂窝,让刘墨翰来当巡按这个清流官的原因。

朱慈烺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明白无误地告诉朝堂之上的文官们,大明朝廷离了你们,照样玩得转。

朱慈烺在心里面措辞了一下,腹诽崇祯“痛击队友”那段肯定是不能说的,但是这个“剩余劳动力人数决定劳动者议价能力”的理论还是可以讲讲的。

崇祯听完朱慈烺这套理论,虽然感觉怪异无比,竟然将朝廷比作商户,实在是大逆不道,但仔细一想,却又暗合国朝典故。就以崇祯自己而论,他虽然经常换首辅,但论杀人的数量,可是比太祖皇帝少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崇祯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朱慈烺的理念,末了,只得无奈地摇了摇头,表示自己管不了朱慈烺,让他自己小心去办就是了。

父子两人又聊了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之谈,一直聊到夜深才散去。

因为一路急行军,加上回京之后一整天都没有休息,所以朱慈烺难得睡了一个懒觉,一直睡到第二天接近正午时分才醒过来——这在以前可是不可想象的。

等朱慈烺睁开眼,被几个宫人伺候着洗漱更衣之后,陈宝已经在门外候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