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六章 面塑(7)(2 / 2)大时代的梦首页

每逢节假日,去黑虎泉琵琶桥边游玩的市民总能看到一个面塑摊,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面塑,摊位后面,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徒弟们手拿面团和工具,一个个面人从他们手里捏了出来。

老人名叫高桂英,是大家口中的“面塑奶奶”,今年70岁的她已经捏了50多年的面人。有人上门学手艺,她从不收一分钱,几十年没攒下积蓄,攒下的是5000多名学生和100多万元的捐款……

2019年元旦假期,黑虎泉琵琶桥边,天气虽然寒冷,可高桂英照例带着徒弟们支起了面塑摊,忙活着照顾生意的同时手里也没停下,五彩的面团在她的指尖揉搓着,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面人。

从10多岁到现在,高桂英的面塑做了50多年,其间陆陆续续收过许多徒弟,慕名找她学艺的人不少,每月都至少有八九人在她这里学艺,“快的一个月就能学会。”

大约从40年前,高桂英就开始教人捏面人,“那时吃不饱穿不暖,我边教他们做面人边卖,挣了钱就分给大家。”后来,慕名找她学艺的人越来越多,她都是包吃包住免费授课,至今有5000多人跟她学过。

2001年,高桂英像往常一样在黑虎泉边摆摊,见摊位旁来了位眼生的小伙子。“看着20来岁,摆摊卖发卡,身上穿得也很破旧。”攀谈中高桂英得知小伙姓李,老家在枣庄,当时刚来济南上大学,因为家境贫寒这才想摆摊赚点生活费,“孩子说他连住宿费都交不起,平时就睡在学校食堂,饭都是偷着吃别人的剩菜。”

从那时起,高桂英一面教小李面塑手艺,一面资助他读书直到毕业,“孩子留济南工作了,现在一有时间就来看我。”

没钱读书的学生、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地震灾区的孤儿……每每遇到,高桂英总会伸出援手。多年来,她捐出的善款总额已经超过100万元,摆摊收入和退休金几乎都捐了出去,每月留给自己和老伴儿的生活费不过500元。

时光匆匆,当年的小李早已毕业多年,也有了稳定的工作,每逢假期,他总要陪着高桂英一起出摊,“奶奶年纪大身体不好,可还想着多卖几个面塑帮别人,我想着多干点儿,她就能轻松点儿,再说奶奶帮了我,我也想跟她一样。”

面塑似乎总能和庙会作为共同记忆同时被联想起来,那时很多的小孩子看见面人就会缠着爸妈要买一个。如今当我们再提起面人的时候,往往“众里寻他”而不遇,这份渐行渐远的童真味道,成为两代人童年代沟的经典代表。在泰安北集坡有这样一位手艺人,默默传承着这项手工艺。

宋师傅现在是餐厅厨师,做面塑都是靠业余时间,在一个约8平米的小小工作室里,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颜料和工具,还有一些正在制作的人物形象。

“我下午五点下班到家,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来完成一个作品,”宋师傅说,“做完很有成就感,看着自己的作品一个比一个有进步就会特别开心。”

小小的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塑刀灵巧地点、切、刻、划,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制作面人的过程看似简单,但一件作品从准备材料、构思到完成需要很长时间。“面塑的主要材料是面粉、防腐剂、白糖,面方很简单,但要提前至少半年和面,然后经过醒、揉、蒸、加入颜料等数工序”宋师傅介绍,“从颜色的调配到制作,人物的身体比例,面部表情等,再到服装服饰搭配,每一步都相当繁琐。”

一份足够喜爱的心,自然就有坚定的意念去将它做好。起初,宋师傅自己摸索做些孙悟空、十二生肖等面人,当把这些人物做的惟妙惟肖后。宋师傅不甘心停顿于此,开始研究侍女的做法,并拜师学艺,“面塑大师也不会教你太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制作手法,全靠自己悟,靠时间磨练自己的手艺,”宋师傅说,“掌握侍女的做法后,我开始做武将形象,有关羽、石敢当等。”

在无数次试验中,不断改进人物细节,宋师傅曾带着自己的作品在岱庙庙会时摆一个小摊,吸引不少小朋友及面塑爱好者的围观。

“最受欢迎的还是福禄寿三位神仙形象,寓意好,看着也喜庆,不少人来我这定做,”宋师傅说,“石敢当的面塑作品在泰城少见,作为泰安人,我的作品里一定要有咱们泰安特色,传承本地文化。”

这一个个面人背后所蕴含的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如何表现?宋师傅不只是看图捏面人,他对每一个人物历史背景、形象特点了如指掌,“我在做一个人物前,都要看相关的书,了解其生活背景,性格等多方面,然后才能将作品做的细腻。”

宋师傅说,面塑艺术,人物形象不论古今,一切还是源于生活的。要想捏好姿态婀娜的仕女,就要懂得去观察生活中的女性,注意观察身边人不同情绪时的表情动作。

本着如此心态,宋师傅的作品精细到人物的牙齿、每块肌肉,甚至胡须,都活灵活现,宋师傅介绍,身体部位的比例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是非常关键的,包括人物手中拿的物品,这些比例关系都要精细。

普通的食用面粉,经过一双手赋予它新的生命,做出的作品不会干裂、变形。尽管目前,面塑的销路窄,宋师傅说,他会凭着对面塑朴素执着的热爱,不断学习进步,将这项传统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