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3.众建分其势(2 / 2)穿越崇祯朝1628首页

渥巴锡指挥的一支精锐部队突袭沙俄派驻的杜丁大尉兵营,灭杜丁大尉驻军之后,又歼灭了基申斯科夫上校派出增援杜丁大尉的援军,接着便分兵袭击了附近的一些俄国城镇。渥巴锡带头点燃了自己木制的宫殿,随行的土尔扈特人抛弃了所有不方便携带的物品,以破釜沉舟的悲壮义举,展现出他们一去不复返,从此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由于武装起义事发突然,沙俄当局未及调动兵力进行镇压和阻截。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强制要求土尔扈特人返回伏尔加河流域,下令俄军全力追击和堵截土尔扈特的东返队伍,随后又命臣服沙俄的哈萨克人参与堵截。

土尔扈特东归是一个汗国的迁移,是当时沙俄内部的矛盾,清朝政府并不知情,收到东归的消息以后清廷内部产生了巨大的争论,到底是接受安置土尔扈特,还是把他们挡回去,避免引火烧身。当时很多大臣持拒绝态度,这事百害无利,本来土尔扈特就是独立汗国,早已与清没有从属关系,并且是沙俄的所属,引来土尔扈特可能导致准噶尔式的养虎为患,还需要大量的土地分配给他们,另一方面沙俄军力强大,导致不必要的战争,清朝也没有胜算。

最终乾隆乾纲独断一锤定音:既然土尔扈特部前来归顺,就该接纳,而不能因为害怕发生事端而拒绝他们,那样有失天国上朝的威仪,损国家形象。所以决定对土尔扈特部接纳安置。

乾隆:“若今之土尔扈特,携全部,舍异域,投诚向化,跋涉万里而来,是归顺非归降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朕意亦如是而已矣。岂其尽天所覆,至于海隅,必欲悉主悉臣,为我仆属哉?而兹土尔扈特之归顺,则实为天与人归”。

为了震慑沙俄追兵,乾隆命清军在边境搞了一次军事学习,追击的沙俄军队见此阵势不敢前行。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771年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7月16日清军总管伊昌阿、硕通在伊犁河畔会见了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以及土尔扈特的主力部队和家属。7月24日,抵达伊犁。参赞大臣舒赫德向渥巴锡转达了乾隆帝的旨意,并转交了乾隆皇帝颁给渥巴锡敕书,渥巴锡等人向乾隆进献“七宝刀”、“银鞘刀”外,还有弓箭、腰刀、手枪,钟表等物多件。

在土尔扈特部刚刚到达伊犁时,俄罗斯就通过外交手段交涉清政府,要求其不能接受土尔扈特部进入国境,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命人回复沙皇:“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谁知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又提出了交涉,威胁乾隆若是不将土尔扈特部交出来就不惜发动战争,乾隆皇帝听到俄罗斯的这种话语勃然大怒,立即回复:“尔等若要追索伊(土尔扈特)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面对当时如日中天的清朝,叶卡捷琳娜权衡再三,生吞了这口恶气,选择息事宁人。

土尔扈特大部东归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第一时间将未迁徙的土尔扈特人划入阿斯特拉罕省,并将不服从沙俄命令的部众,统统被流放至西伯利亚。这些未能东归的土尔扈特人,被俄国人称为“卡尔梅克人”。

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最后只剩下几万人到达中国。

土尔扈特部东归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徙,以其雄伟悲壮震惊世界。土尔扈特一个民族,一个汗国,从一个国家归顺另一个国家,历史罕有。

乾隆四十年(1775)清朝实现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扎萨克制改造,各路地域上相互远隔、行政上互不统属,“众建而分其势”的政策最终在全体蒙古部族中得以实现。土尔扈特东归是铁一样的事实,东归之后再也没有搞事情也是事实,但这其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乾隆帝强大的政治手腕,用四年时间完全消化了东归来的十万土尔扈特人,从此中华民族又多了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