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
“关中王有令!”
“秦楚之战,过往一笔勾销,吾等皆无罪!”
“关中王有令!”
“沿用秦法,尽废肉刑!”
“关中王有令!”
“封居鄛范增为丞相,封东海钟离昧为太尉……”
……
虞婉和虞修一路所见便是此景,一个个接到命令的差役在各个里和市,敲着锣对城中居民宣讲。
只能说,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这样的时代,哪怕是同在一个城里,哪怕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好几天,想要让城中居民知晓,也是效率极低的一件事。
除了这些本城的差役,还有一个个传令史,或是策马,或是赶车,出城去往更远的地方,传达这一信息。
这就是简单的安民。
没有安民告示这种东西。
路上行人几乎没有几个,虞修和虞婉并肩策马走在前头,前往杜县。
杜县是渭南的一个城区,统领了十几个里和一个市,算是老城区“咸阳县”之下最大的一个县。
约莫半个多时辰,一行人到达了杜。
先是去了市集。
虽然百姓畏惧兵灾,都躲在家里,但是市集还是可以买到东西的。
因为“市”,是商人的家。
虞修买了一柄扇子送给了虞婉。
扇是刀扇,又叫门户扇、督邮快乐扇等……
督邮快乐扇是现代人取的绰号,因为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片段。
男子多用竹扇,女子多用绢扇,当然了,普通百姓就没有这个讲究了。
大冬天买扇子,也很正常,因为扇子有一个重要作用:礼仪。
虞婉不懂这个,虞修就买来送她,教他用。
用法也简单,只要手持扇子,对方就不需要行礼。
如果将扇子遮住下巴,哪怕是好朋友,当街遇到也可以装作不认识,社恐福音。
这是一个礼仪大于天的社会,当街失礼可以无理由杀人,因此,不想走一路被人跪一路打扰一路的话,拿着一把扇子就能解决问题。
扇子在后世王朝引申的用法是,如果官员、钦差或王侯的仪仗中有人举扇,那么沿途百姓无需跪拜。
买完了扇子接下来便是买粮。
杜市是咸阳城第二大市,也是一处直市。
咸阳城第一大市是咸阳市,就在咸阳宫门前,李斯、蒙恬、白起、商鞅等人都是在咸阳市被行刑的,菜市口砍头的传统自古有之。
杜市也很顶:胡亥的姐姐妹妹都是在杜市被处决的……胡亥的兄弟是死于咸阳市。
所谓直市就是有朝廷直营的市集:简单说,直市卖粮,平市不卖。
粮食在秦朝是管控物资,禁止私自买卖,违者将受到严重的惩罚。
虞婉是第一次在民间行走,之前大部分时间混在军中,最近忙于少府的几处新作坊,一切都是那么好奇。
进市集需要查验身份,买粮一样需要登记和查验身份。
好在虞婉的身份够顶,甚至能进到粮铺的内部参观。
粮铺前面是一间大瓦房,摆着样品,样品前面立着小木牌,写着篆字。
一些简单的篆字虞婉现在已经能够认得了:
“糯一千钱”。
“梗二千钱”。
“籼一千四百钱”。
这些都是稻米,如果不写,默认单位都是石(dan)。石是体积单位,不是质量单位。
现代意义是米指的都是稻米,古代意义的米指的是脱壳后的粮食,所以小米黄米之类的在秦朝也叫米。
虞婉一边看,一边和自己掌握的咸阳宫账本对应。
稻米应该是最贵的粮食了,摆在最里面的架子上,存量也不多,也不是普通百姓的消费的东西。
“为何梗贵糯贱?”
虞婉出声询问。
一路小心翼翼跟随的亭长回答道:“北糯南梗,南粮北运损耗巨大,因而梗贵糯贱。”
这点跟现代完全相反,北方居然主产糯米,南方才是梗米主产区。
“为何北糯南梗?”
虞婉跟着又问。
答:“南热北冷,稻谷喜热喜水,因而南人食稻,北人食粟。糯米多来酿酒,咸阳城中梗米多为蜀地多产。”
虞婉点头,并未再问。
亭长见状,一脸遗憾,好好的一次露脸,答的应该没毛病,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再进一步。
对方连名字都没问,估计没戏了。
如果说,虞婉对米最为熟悉的话,那么其他的就是一脸懵逼了。
首先是,
“糜四百五十钱。”
“芑三百五十钱。”
“梁四百钱。”
账本是账本,实物是实物,见了实物才会知道,这几个字指的都是小米。
在此之前,虞婉只能记得咸阳王宫中有叫糜的粮食多少石,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
糜是口感较好的深色黄小米,芑是浅色面小米,梁是糯小米比较适合酿酒。
小米,是主粮。
如果说见到小米算是恍然大悟的话,那么见到小麦虞婉彻底懵了。
小麦叫“来”,虽然比稻米便宜些,但是存量也很少。